桂林龍棲雕塑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人物梁秉公大師和石雕文化第十代傳承人梁中元先生共同成立的。秉承弘揚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石雕產業(yè),讓石雕藝術走進生活的企業(yè)愿景。雖石作但心求精刻,雖細物欲做傳品的工匠精神。
2017年3月3日,龍棲雕塑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陽朔安家,占地約3畝。牌坊廊榭盡是精做,門頭華表皆是細活,雕孔孟之相不忘禮佛,鎮(zhèn)村廣場、古跡修增、館庭院落、塔亭祠堂,接受各界人士定制。盡我所心,力盡所能做到:地盡其利,物盡其用,揚其德才,盡在龍棲。
梁秉公正在創(chuàng)作
學習與實踐經歷
梁氏世家是嘉祥著名的石雕世家,世居武氏祠之旁紫云山腳下的梁山村,受武氏祠漢畫像石刻之影響,梁氏世家世代從事石雕藝術,擅長牌坊、碑刻及浮雕作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為嘉祥石雕藝術的傳承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嘉祥及周邊地區(qū)原存梁氏世家創(chuàng)作的許多古代石雕藝術作品,惜在文革中大多被毀,現(xiàn)存的有嘉祥曾廟的三座牌坊。
受祖輩熏陶,梁秉公從小學習雕刻藝術。他幾十年來對石雕藝術不斷嘗試,大膽創(chuàng)新,孜孜以求,精益求精。多次去大專院校學習,向劉峴、劉曦林、王培東、何寶森、陶田思、李振才等藝術家求教,邀請專家到廠內講授技藝。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嘉祥石雕的藝術水平不斷得到提高。二十余年來,他創(chuàng)辦的企業(yè)培養(yǎng)了一大批石雕藝人,梁慶榮、梁慶奎、梁慶領等傳人成為嘉祥石雕業(yè)的佼佼者。
技藝特點
梁秉公廣覽群書、博采眾長,以超常的毅力學習研究古人的雕刻藝術表現(xiàn)形式和雕刻技法,并力求古為今用,大膽創(chuàng)新。利用武氏祠漢畫像石雕刻形式和技法制作了曲阜孔廟孔子圣績圖和孔子像,利用武氏祠石獅創(chuàng)作了獅子造型系列,利用麒麟文化創(chuàng)作了大型群雕西狩獲麟。擅長人物塑像,制作了毛澤東、鄧小平、孔子、墨子、曾子、老子、王學仲等眾多肖像雕塑。其作品構思精妙,富有寓意,藝術風格崇高威嚴、古樸渾厚,人物造型凝重、端莊,刀法嫻熟精湛,線條簡潔洗練,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個人成就
1982年,梁秉公創(chuàng)辦了嘉祥縣紫云山石雕工藝廠,使嘉祥縣的石雕業(yè)從此由個體加工邁向了企業(yè)化發(fā)展的道路。二十余年來,為嘉祥培養(yǎng)了一大批石雕藝人。1987年,他為曲阜孔廟設計雕刻了“孔子圣跡圖”。同年,他設計制作了國內第一座全石結構的六角亭,上刻一百條栩栩如生、姿態(tài)各異的龍,安放在穎州西湖景區(qū)。1990年3月,他設計雕刻的出口日本足利市和泗水町的大型石雕孔子行教像高4.5米、重20噸,創(chuàng)造了石雕孔子行教像的世界之最。1993年,他在安徽《皖南事變新四軍突圍群雕》設計中榮獲二等獎。1998年,他設計雕刻的釋迦牟尼像在山東省首屆石雕作品展評中獲二等獎,后來置放在韓國仁川的江華島。2008年,在河南省嵩山歷史建筑群浮雕墻設計中主導設計的嵩山歷史建筑群獲設計獎二等獎。他的作品銷往全國幾十個省、市,出口美、韓、日等國。
授徒傳藝情況
梁秉公自1982年開始招收學員、傳授技藝以來,秉承將石雕技藝發(fā)揚光大的精神,精心培養(yǎng)了一大批石雕藝人,梁慶榮、梁慶奎、梁慶領等傳人成為嘉祥石雕業(yè)的佼佼者,為推動嘉祥石雕技藝的傳承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參與社會公益性活動情況(展演、宣傳、講座等)
多次參加省、市、縣舉辦的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石雕藝術作品展覽及中國文化遺產日宣傳等活動。
自2000年起,在嘉祥縣石雕文化產業(yè)園,不定期地對全縣石雕藝人進行授課、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