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春季學期開始,深圳市正式實施義務教育階段“每天一節體育課”,政策出臺后引發社會熱議。深圳出臺的該政策不僅讓人眼前一亮,而且也體現出當地教育主管部門對改善學生體質,促進青少年參與體育運動的信心與決心。
把本該屬于青少年每天必要的體育活動時間“還”給青少年,不僅有助于改善“小胖墩”“小眼鏡”情況發生,同時有助于文化課學習。通過體育運動、比賽收獲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體會奮勇爭先、永不放棄的精神,遠比書本上來得更真實、更直觀,記憶也會更深刻。
無獨有偶,近日,“中華體育精神大講堂”校園宣講和“冠軍體育課”運動員進校園活動在北京市東城區史家小學分校舉行。乒乓球世界冠軍許昕、陳幸同與該校學生分享了各自的成長勵志故事并一起切磋球技,為孩子們帶來了別樣的冠軍體育課。
對于青少年而言,能夠在年少時看到喜愛的運動員,甚至在他們的帶領下學習運動技能,聆聽勵志故事,對孩子們的成長大有裨益。近年來發布的《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等文件中,都對運動員進校園開展健身指導服務進行了部署。
運動員走進校園開展體育健身指導,可以讓孩子們與高水平運動員面對面學習交流,充分調動他們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通過榜樣的力量鼓勵孩子在學習和訓練中奮發努力、勇于拼搏,引導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同時,也搭建了更加豐富的活動平臺,讓學生自覺參與體育鍛煉,共同推動青少年體育運動發展。
做好青少年校園體育工作,要保證學生每天的體育運動時間,不論是每天一節體育課,還是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都要不折不扣執行。體育教師要積極做好學生體育技能的傳授,科學健身知識的普及,把體育課作為每天的必修課去開展。
同時,要培養青少年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培養孩子的體育興趣,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等共同發力。在這之中,社會各界不僅要為孩子營造良好的體育氛圍,而且要提供適合孩子的運動場地。于學校而言,特別是教師,要向孩子闡明體育對他們成長的必要價值,教會他們必要的運動技能。同時,在完成教學大綱的基礎上,要逐步滿足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個性化需求,增加青少年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對家庭來說,形成良好的運動氛圍十分必要,身教勝于言教,只有當父母積極參與到健身活動中,孩子們才能更積極主動地動起來。
《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中指出要“建立國家隊、省隊運動員進校園、進社區制度,現役國家隊、省隊運動員每年要在中小學?;蛏鐓^開展一定時間的健身指導服務”。因此,運動員進校園,要形成制度性、常態化機制,把走進校園當作優秀運動員日常訓練、比賽以外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把運動員多年來學到的運動技能、運動經歷、勵志故事等與更多青少年分享,讓更多人通過體育收獲健康、收獲快樂。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做好校園體育工作,要做好政策引領,更要做到高質量發展。體育是最好的教育,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改變每一個人。從現在起,讓廣大青少年在體育運動中得到鍛煉、得到成長,收獲健康、收獲快樂。
圖片來源:新華社
相關附件